Search For Enlightenment with Nan Zen Vihara; An Investigation into Practice of Buddhism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My new book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Buddhism’ has been published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書名: 佛法最終的實現
出版社: 睿歐廣告社
ISBN: 9789869115230⋯⋯
出版日期: 2016.10.02
◎作者簡介
1983年走上流浪之路,時年十九歲,入佛門後除短暫在寺廟參與佛教活動外,其餘時間皆用於佛學研究與修持探討。主要著作有:《修行的探討》、《悉達多的流浪故事》等。
◎內容簡介
《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運用人性的看法,西洋的觀點,以及高僧們實修入定的經驗,當做佐證,深入淺出的做說明,希望完整說明人的角色,在佛法的重要性。
◎內容試閱
作者序
我在《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我極端厭煩佛法上面沒有意義的爭論。為了明白佛學裡面屬於無意義的爭議部份,自己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佛學上面努力的做出探討。出版《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是想了很久的事。
就好像一個打醉拳的人,達到醉拳最深的程度後,打完了醉拳沒有甦醒,也就任由生死去了!說到底,世間上所有的事情跟打醉拳的人,有何相干呢?但是我還是把這本書出版了,最終的觸發點,還是跟人的互動,所引發的想法。因為我不是獨活過來的,不是獨活就有支持你的人,而支持自己的人還包括社會的整個狀態。理所當然的,對人群做出回饋也是義務。
《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運用人性的看法,西洋的觀點,以及高僧們實修入定的經驗,當做佐證,深入淺出的做說明,希望完整說明人的角色,在佛法的重要性。
我想,佛學最終訴求的菩薩道都是與人互動的結果。人一直是我在修行裡面非常注意的一個重點!人的存在跟佛法是同等重要的事,這一直是我想藉由寫書跟說明去釐清的佛法觀點。希望《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能幫助有心學佛的人開創另一個視野,這是我衷心期盼的。
半寄 於南禪精舍 2016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第一因的探討
第二章 佛法的轉變
第三章 佛法的轉變與入道
第四章 依循佛法 佛性 人性
第五章 佛法四禪八定1
佛法四禪八定2
佛法四禪八定3
第六章 定與慧解脫
第七章 人的角色與修行
第八章 聖者的思維1
聖者的思維2
第九章 佛陀的慧解脫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有一年的新年義工,是在大齋堂服務香客用餐,負責佈菜收碗盤。十一點不到,當值的師姐體貼地要大家先吃飯,我拿到便當,發現是用「免洗筷」,我就去央請管理餐具的師兄給我們不鏽鋼筷子,並表明用完會洗乾淨,他立刻斷然的拒絕我,理由是,不鏽鋼筷子是給香客用的,義工不能用。十幾位義工異口同聲保證會洗乾淨,餐具師兄還是不給……其中一位義工氣得不吃便當了,只吃早餐剩下的麵包。
到底,讓義工們使用不鏽鋼筷子是會怎樣?? 餐具師兄不近人情的拒絕,背後的想法究竟是什麼?? 在<<糾纏>>書中156頁「靜止的輪迴」一文中, 半寄導師 給大家清楚明白的開示。
⋯⋯
各地讀書會的時間彙整如下:
11/11 (五) 晚07:30~09:00: 台南讀書會。(靜止的輪迴)
11/12 (六) 晚07:00~08:30: 高雄讀書會。(靜止的輪迴)
11/17 (四) 早10:30~12:00: 新竹讀書會。(靜止的輪迴)
11/26 (六) 午03:00~04:30: 潮州讀書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1~3篇:)
(1)苦難者需要悉達多的布施,卻不想看到他;辛苦地打開地獄後,地獄之人告訴悉達多,我已習慣烈火,不能出去吹風!! 如果你是悉達多,你的看法和作法為何??
(2)狼是否能被教化??
(3)只吃「聖旨」的悉達多,腦海線只剩一條,「聖旨」對您在修行上的啟發是??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佛法最終的實現
我在《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我極端厭煩佛法上面沒有意義的爭論。為了明白佛學裡面屬於無意義的爭議部份,自己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佛學上面努力的做出探討。出版《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是想了很久的事。
《佛法最終的實現》這本書,運用人性的看法,西洋的觀點,以及高僧們實修入定的經驗,當做佐證,深入淺出的做說明,希望完整的說明人的角色,在佛法的重要性。
半寄 於南禪精舍2016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聽到、甚至遇到所謂「不公平」,或是「老天無眼」的氣憤事。例如,不事生產的人竟吃香喝辣,全身上下掛滿好人卡的優咖,年終考績卻吃丙……到底,公平正義真的是人世間的奢求? 還是強取豪奪的表象背後自有道理?
十月份的讀書會,精彩可期,<<糾纏>>書中144頁「平等」文章,揭示人世間的「基礎」法則,每個人都能在相同的立足點上,創造出自己的幸福人生。 我們熱烈期待 半寄導師 的開示。
⋯⋯
半寄導師 的另一著作: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1~3篇。我們將隨著悉達多的實修腳步,提升修行的清晰度。
各地讀書會的時間彙整如下:
10/1 (六) 晚07:00~08:30: 高雄讀書會。(平等)
10/7 (五) 晚07:30~09:00: 台南讀書會。(平等)
10/13 (四) 早10:00~11:30: 新竹讀書會。(平等)
10/22 (六) 午03:00~04:30: 潮州讀書會。
(有人跟你求救,你的掙扎?)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1~3篇:)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修行裡的情緒看法 Getting into a temper by oneself ?1-2
修行裡的情緒看法
自己生氣?1
最近翻閱一些教導修行的說法,想起以前有些年自己都是這樣
被指導的。比方說,「看到自己要生氣了,最好還沒生氣就覺
察,才能不讓自己生氣。」
我曾經依照這樣的說法,看緊自己,連一個大氣要喘,也得想
想。幾番生死後,才明白,憋著氣也會悶死人。腦袋為了自
救,翻了幾翻,想到了,會生氣,一定跟別人有關,為什麼都
沒人教導從相應與相對的人事去看生氣這件事?氣很少自己生上
來,不是嗎?
很多有關修行方面的指導,大都傾向於一個人的思維,也就是
不斷的強調自我的忍耐度與被折磨度,從來不提人與人相處以
後才會有的摩擦問題。這樣的教授方式只是讓真正善良的人
,陷入孤獨的危機。相對應的人事用相對的想法思維,處理,
就不只是生氣的感受與氣氛而已,善良的人們多用用大腦。
半寄
Getting into a temper by oneself ?1
I
have recently read of some teachings about Practice. Some
remind
me of the methods I was taught several years ago. For
instance,
one of them is, ‘Try to be aware of your anger
before
it
arises
and then you won’t get into a temper.’
I
used to practice this method and keep a close eye on
myself.
I
practiced
so hard that I watched every one of my
emotions,
even
a
deep breath. After repeating struggling against choking , it struck
me that holding back breath may cause suffocation. My
brain,
trying
to save itself after hovering between life and death
repeatedly,
finally figured out that getting into a temper is
always
involved
with other people. Why doesn’t anyone ever
teach
us to
consider
getting into a temper 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One seldom gets angry by himself, does he?
Many
teachings about Practice tend to focus on the
practitioner
himself,
namely, advocating self-discipline, awareness and
affliction
repeatedly. That conflicts arise interdependently is
never
mentioned.
This kind of teaching only leaves a good and
kindhearted
person in the crisis of being solitary. When
dealing
with
problems happening interactively, we should not
merely
think
about
the feelings and atmosphere of getting angry. We
should
also
take the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people into
consideration.
Those who are good and kindhearted need to use
their
brains and think more and more.
Master Ban-Ji
自己生氣?2
「請問師父世尊喝斥弟子時他有沒有一點生氣? 」這是一個
好問題,在很多傳播佛法的地方,把釋迦牟尼佛變成無所不
能的神。神會生氣嗎? 好像懲罰惡人的時候才會,是不是?
我自己過去被教導的經驗是,「因為修行是去除貪瞋癡的,
所以性格的好惡是不能有隱私的。」但在修行場所,個人性
格也可以是詰難別人的工具。假設,我自認可以教人了,那
麼在跟別人的對待是真心教人,還是私心的發洩情緒,自己
心裡清楚。而被所謂脾氣攻擊的人,也會清楚,是否是犧牲
品,人是高度靈敏的,一動一靜都是點滴明白。
再者,尊重一個人的看法,是基本禮儀,原則上誰都有脾氣,
只是不能去任意攻擊別人,這才是修行追求的價值。
半寄
Getting into a temper by oneself 2
‘Excuse me, sir, did Buddha get a little bit angry when he scolded
his pupils?’ This is a good question. In many places where
Buddhism is prevailing, Buddha has transformed into almighty
God. Will God get angry? It seems he does only when he
punishes the bad guys, doesn’t it?
In my taught experience, 'since we practice to get rid of desire,
hatred and ignorance, we strive to unveil the goodness and badness
in our personalities.' However, most of the time, revealing one’s
personality may become targets of criticism from others in place of
Practice. If I personally think I am good enough to teach people,
then I shall know clearly whether I am teaching a man sincerely or
just venting my personal emotions. As for the man being attacked
by so-called temper will also know clearly whether he is a victim or
not. Human beings are highly sensitive. They know clearly each and
every little bit.
Proofread by Sophiea Kuo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禪宗 Zen Buddhism
‘Master, I care about all the persons and things in the world.
善終 Dying a peaceful and natural death
Dying a peaceful and natural death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為您週知九月份讀書會討論的主題:
「種姓」。
⋯⋯
在人為的制度之外,許多來自人性黑暗面所造成的觀念鉗制,是否也可說是「思想上」的種姓制度?比如說,古代婦女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如果現代男人還是這樣要求,應該會被「鞭數十,驅之別院」吧!
九月份的讀書會,請先研讀「糾纏」一書的「種姓」文章,就讓我們在 半寄導師 的引領中,衝破每個人心中的種姓制約!
潮州精舍讀書會,同學們累積生命中的「正確判斷」 ,進而探討「修行與身體的感覺」,九月份要更深入的剖析「自己撞擊自己習慣的經驗」,期盼大家在修行上,進一步的大躍進。
各地讀書會的時間彙整如下:
9/3 (六) 晚上07:00~08:30: 高雄。(種姓)
9/9 (五) 晚上07:30~09:00: 台南。(種姓)
9/22 (四) 早上1 0:00~11:30: 新竹。(種姓)
9/24 (六) 下午03:00~04:30: 潮州讀書會。
(自己撞擊自己習慣的經驗)
兒童成長班:(新學期籌備中)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在生命的歷程裡,我們細想每一個事件,不論是好的發生、或是沒那麼好的遭遇,隱隱約約,似乎有其重複性的「軌則」。究竟,該如何思維和修學,才能跳脫一而再的慣性糾纏?
八月份台南、高雄和新竹讀書會,半寄導師將引領大家,學會看見自己的慣性與習性,期盼能進而掌握、創造自己的未來。讀書會前,請先細讀<<糾纏>>書中118頁「授記」一文。
⋯⋯
各地讀書會的時間彙整如下:
8/5 (五) 晚上07:30~09:00: 台南讀書會。(授記)
8/6 (六) 晚上07:00~08:30: 高雄讀書會。(授記)
8/18 (四) 早上10:00~11:30: 新竹讀書會。(授記)
8/20 (六) 下午03:00~04:30: 潮州讀書會。(修行與身體的感覺)
8/21 (日) 早上10:00~11:30: 兒童成長班。(課程統整)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炎炎夏日,您的修學生活是否也火熱精彩!」
迎接快樂的暑假,七月份台南、高雄和新竹讀書會的主題,將討論<<圓融的可能性>>,請先細讀<<糾纏>>書中108頁的「圓融」文章。
⋯⋯
各地讀書會的時間如下:
7/8 (五) 晚上07:30~09:00: 台南讀書會。(圓融的可能性)
7/9 (六) 晚上07:00~08:30: 高雄讀書會。(圓融的可能性)
7/14 (四) 早上10:00~11:30: 新竹讀書會。(圓融的可能性)
7/24 (日) 早上10:00~11:30: 兒童成長班。
7/30 (六) 下午03:00~04:30: 潮州讀書會。(心得分享與討論)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各位親愛的讀者您好,
三月份的讀書會,討論「糾纏」書中的「夢的解析」,大家意猶未竟,我們在四月的讀書會,延續三月主題,也順應節氣,為您在「高雄、台南、新竹」,選定「夢的解析-Part2」之「糾纏--精魅篇」。
而南禪精舍讀書會,將延伸四念處觀念與修法的釐清,進一步討論雜阿含經中「法住智」的觀念。
⋯⋯
4/2 (六) 晚上07:00~08:30: 高雄讀書會。(糾纏--精魅篇)
4/8 (五) 晚上07:00~08:30: 台南讀書會。(糾纏--精魅篇)
4/14(四) 早上10:00~11:30: 新竹讀書會。(糾纏--精魅篇)
4/30(六) 下午03:00~04:30: 南禪精舍讀書會。(法住智)
4/10(日) 早上10:00~11:30: 兒童成長班(學習自我安定,引導多元思考)。
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 竭誠歡迎您TEL:(08)7861856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溝通
基金會的成立,常有好心人告知我,基金會一樣有人為的弊端。
但在我的佛法教學過程中,從來不曾提過完美,教授最多的反而是解決事情的能力。完美於我而言,只是希望!人情的善與惡,不能是想做事的絆腳石,要不,到底誰可以做事?又誰該做事?
如同吃飽飯的人,強烈否認饑荒的存在,或餓肚子的人,不相信可以吃飽。人如此的受眼前經驗的牽制,性格一定不能安定。
盡我能力做出一點社會服務,縱使不完美,也堪聊慰此生。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另外;南禪精舍已經開始籌備『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做為佛法生命教育弘揚的後備力量,希望能推動有益於社會的清晰健康思想。謝謝南禪修學群的鼎力相助。(提醒你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目前沒有對外募款)
介紹『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的宗旨,南禪精舍已出版三本書,《修行的探討》,《悉達多的流浪故事》,《糾纏》,四個讀書會。期盼再藉由基金會的力量推動,讓佛學與知識的傳播,更趨清晰度,嘉惠更多的大眾生命內涵與提升,讓佛法的智慧更顯現出來。
基金董事會由南禪修學群鼎力相助成立,願大家多多指教。南禪生命教育基金會通訊地址:屏東縣潮州鎮文化路224_1號。電話:08 7861856
願南禪精舍修行探討部落格的朋友,個個智慧泉湧,猴年吉祥喜樂。半寄暨南禪生命教育基金董事會敬上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糾纏短篇小說自序
佛學在被賦予神話與權威後,廣大的佛教徒就一直不能明白,「啟發性質的佛法」跟「權威性質的佛學」有什麼不一樣的點?。
「啟發性質」,沒錯!認識佛學的開端,一定要啟發想認識佛學的人懂得產生思考,懂得思考才能吸收,去蕪存菁,不然!一定會在龐大的佛學系統裡團團轉。
⋯⋯
我不能違背我的所學,只灌給想要知道佛法的人,權威性的答案,我學的《中觀論》是完全要思考的,而我也不知道整個佛學哪一部經不需要動用大腦?
一個被啟發過的人,一定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下一步!我始終不懂佛教徒在害怕什麼?如果人一生都能有一顆可以思考的大腦,除了頂禮佛陀外,就是頂禮自己,感激自己一直是清醒的活在人間,再下來就是清楚自己該怎麼做!學佛,不就是希望自己能有這種能力。
啟發,是因為自己的人生,得自己走。
啟發上來的思考,可以讓人帶著走,直至天涯海角......
半寄於南禪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