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果7
讀者說:「掉舉」沒有說到。
下面A I的資料讀者可以清楚它所敘述的都是針對禪定境界,
但是我們在整個實際修行裡面發現一個問題,
除了禪定,阿羅漢果的聖者去弘揚佛法,祂必須碰到的人事困難祂怎麼辦?
(佛法的定義已經被照書講)
關於「掉舉」原則上應該是步步為營,既使你的境界已經這麼高了!
你與其他人互動的時候,所必須面對的人事,都是要「謹慎」的,
主因;
不可能證阿羅漢果的聖者面對所有的群眾時都是一目了然的,
既然不能ㄧ下子就一切一清二楚,
那只有「謹慎」,才能擺脫「掉舉」的範圍。
《原始教典阿含經》裡面記載了很多佛陀弟子去弘法的事蹟,
但這些大德們在活動時候的心態、感官知覺、及做出判別的思維也都是「寂靜」嗎?
把阿羅漢果定位在禪定裡面,
好像祂們都不活動了,這跟經典所記載相違甚深,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代的佛法修行者一直沒有去思考這一點?
只不斷強調禪定裡面的境界,那人到底要不要活動?
我個人同意AI寫的資料,但也應該有其他的思考。
半寄
(以下AI資料)
🕊️ 阿羅漢與掉舉
• 掉舉的定義: 掉舉(uddacca)是佛教中的一個心所(心的作用),指的是心在種種境界上攀緣不定,散亂不安,無法保持寂靜和專注。它屬於「五蓋」之一(掉舉惡作蓋),也是導致禪定和觀智無法成就的重要障礙。
掉舉的斷除: 根據佛法,要證得阿羅漢果,必須將掉舉徹底根除。在修行的過程中,禪修者修止時要鎮伏掉舉;修觀時要透過觀照和智慧(觀智)來斷除它。
總結來說,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已經斷盡了作為根本煩惱的「掉舉」,所以他的心是寂靜、安住、不再散亂攀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