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三昧4
無相三昧:指觀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
這些表象看起來合乎佛法的字義,再來小論述。
入定-是人體對於脫胎換骨的修持,到達一個頂尖,
包括由佛法的理解產生的-入法(慧解脫)。
經過入法、入定的洗禮,人體的感官知覺會伴隨著產生變化,
這是一種人體本身歷經修持產生的大洗禮,
由於肉體的感官發生變化,對於有生命開始就有的知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種感受源自於修行的進步產生的變化,是自然而然的。
而六塵教授的色、聲、香、味、觸、法,在此時也可部分理解,
我指出是「部分理解」,因為修行者的程度不一,所以他理解佛法的程度也不一,
就像我們看到佛陀的弟子們所傳授的三昧說法也千百種,原因是;各人程度不同。
沒有上述「入法與入定」的洗禮,
直接觀想六塵的無常,
試想,人體可能在生活中對色、聲、香、味時刻去鍛鍊它的無常嗎?
除非是修行者個人專精的修持,
再不然只能做佛法詞彙的理解。
我了解的很多指導都指向你可能連吃一碗飯都要計較自己的貪念頭,這實在太累與背離人性,
這種拿計算機的修法,會導致很用功的修行者,最後被扭曲並且一事無成,
不知道錯誤在哪裡也就算了,更可能還得懺悔自己的資質駑鈍,那才叫冤。
下面截圖1.雜阿含262的經文,
指出
「知法、得法、見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
可以確切去掌握佛說,
在很繁瑣的塵事上去摸索,不如認知它的前因後果(集的提出)。
截圖2.雜阿含263經文,
指出「此色集,色滅、識集、識滅」,依然在「因緣法」中闡述,沒提到無常。
半寄
「六塵」是佛教中後期發展出來的術語, 指色、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六種感官對象,與「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相對 這一概念在阿含經(如《雜阿含經》) 和後來的佛教教義中逐漸被系 用來描述感官與外境的互動如何引發執著與痛苦。 隨著佛教教義的發展, 特別是在阿含經和部派佛教時期, 六根、六塵 用以分析認知過程和輪迴的形成。 《雜阿含經》中提到六根與六塵的互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