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糾纏短篇小說自序
佛學在被賦予神話與權威後,廣大的佛教徒就一直不能明白,「啟發性質的佛法」跟「權威性質的佛學」有什麼不一樣的點?。
「啟發性質」,沒錯!認識佛學的開端,一定要啟發想認識佛學的人懂得產生思考,懂得思考才能吸收,去蕪存菁,不然!一定會在龐大的佛學系統裡團團轉。
⋯⋯
我不能違背我的所學,只灌給想要知道佛法的人,權威性的答案,我學的《中觀論》是完全要思考的,而我也不知道整個佛學哪一部經不需要動用大腦?
一個被啟發過的人,一定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下一步!我始終不懂佛教徒在害怕什麼?如果人一生都能有一顆可以思考的大腦,除了頂禮佛陀外,就是頂禮自己,感激自己一直是清醒的活在人間,再下來就是清楚自己該怎麼做!學佛,不就是希望自己能有這種能力。
啟發,是因為自己的人生,得自己走。
啟發上來的思考,可以讓人帶著走,直至天涯海角......
半寄於南禪精舍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心隨多聞聖弟子自在 Following much observation and wisdom, a great practitioner gets free, unrestrained comfort.’
Master Ban Ji
Translated by Grace Tsai
Proofread by Sophiea Kuo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一.主辦單位:佛教南禪精舍
二.活動宗旨:
鼓勵、引導對自我生命價值及意義之思考能力,增進挫折容忍力,訓練解決問題與面對困境的勇氣,學習更清晰寬廣的人生觀,進而提升生命的質與量。
三.參加對象:⋯⋯
本活動不分對象,皆可參加。
四.徵選主題及期程:
(一)題目: 「迷惑」。
(二)投稿期間: 自即日起至104年12月31日 PM24:00截止。
(三)得獎名單於105年1月31日前公布於facebook【動力南禪社團】。
五.論述條件與內容要點:
(一)論述以1,000字以上為最低標準,手寫、打字皆可;格式、字體不拘;如採稿紙書寫者,請謄錄清楚(字體工整)。
(二)申論內容為:分析、敘述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迷惑,有何理論、想法、信念及實際執行方法。不限定從佛學角度來申論,歡迎各種論述觀點。
(三)參加者的論述模式與論辯邏輯可參考【南禪精舍修行的探討】網站或上facebook 【動力南禪社團】。引用與否與評審標準無關。
(一)請將文章上傳至【佛教南禪精舍】電子信箱:nanzenvihare1@gmail.com
(二)來稿請註明「參加佛教南禪精舍徵文活動」,並留下您的姓名與聯絡電話、地址、電子郵件信箱。
(三)佛教南禪精舍104年度秋季徵文活動承辦人林玫汝。
聯絡電話:08-786-1856,0933-631-213
每日上午08:00 至 12:00 下午 02:00 至 05:00
電子信箱: nanzenvihare1@gmail.com
七.評審標準:
(一)邏輯論述清晰50%
(二)觀點具創意性25%
(三)執行方法明確可行25%
八.獎勵辦法:
南禪獎1名,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0,000元
特優3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5,000元
優等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3,000元
甲等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500元
佳作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000元。
入選10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500元。
作品如均未達水準,得由決選評審委員決定從缺,或不足額入選。
九. 注意事項:
(一) facebook【動力南禪社團】將公佈得獎者名單,請註明您願意公佈姓名的方式。全名(例:王大明),或非全名(例:王o明)、筆名。
(二)不管得獎與否恕不退稿,請自留底稿。未獲獎者,檔案由佛教南禪精舍逕行刪除,不另作通知。
(三)所有審核標準由佛教南禪精舍成立評審委員會評審之。得獎結果由佛教南禪精舍統一公佈,參賽者不得異議。
(四)參賽作品不得同時一稿多投,且必須未曾以任何形式的平面和網路媒體全部或局部發表,包括個人部落格、臉書,一經發現,取消得獎資格。
(五)作品不得抄襲他人、找人代筆或妨害他人著作權法。凡違反以上情事,一經查證屬實,即取消得獎資格,追回獎金,並公佈之。相關法律責任亦由來稿人自行負責。
(六)得獎作品之作者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並授權佛教南禪精舍於該著作之著作存續期間,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利用、轉授權他人利用該著作之權利。著作人不得撤銷此項授權,且佛教南禪精舍不需因此支付任何費用。
(七)若您已詳讀本徵文活動辦法,並願意遵守以上本文內所有的規則,在您以電子檔傳送參賽文章後, 視同完全同意。
十.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隨時修訂公布。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大陸的讀者,請洽這裡;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_宗教_人文科普_有店
Tplaza -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哈台舘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自序:流浪者之歌 Preface : Siddhartha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Master Ban Ji
Translated by Grace Tsai
Proofread by Sophiea Kuo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半寄分享了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的相片。
書名:《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作者:半寄Ban Ji
出版社:睿歐廣告社⋯⋯
ISBN:978-986-91152-1-6
出版日期:2015.03.31
半寄 Ban Ji
1983年走上流浪之路,時年十九歲,入佛門後除短暫在寺廟參與佛教活動外,其餘時間皆用於佛學研究與修持探討。主要著作有:《修行的探討》、《悉達多的流浪故事》等。
◎ 內容簡介
「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
時代在進步,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然而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 內文試閱
〈自序:流浪者之歌〉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 目次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自序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二
流浪者的迴旋舞
孑然一身的流浪者
修道的矛盾
慈悲
不思善不思惡
教化
完美與證悟
一線之隔
一線之隔讀後感言
關於業障
關於聖旨
關於懺悔
問題回應﹝一﹞
問題回應﹝二﹞
修學回應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被制約的佛法2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 II
被制約的佛法2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 2
一位跟隨我很久的修學者,提醒我。看不懂我寫的書,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人一直習慣有繩子拉著,現在繩子不見了,不曉得該怎麼辦?
繩子不見了,好像很驚悚!
然而,我終其一生,都在跟繩子挑戰,人不是被繩子綁著走,就是被繩子耍得團團轉。我費盡力氣跟繩子周旋到底! 當然,講的內容都是如何擺脫繩子的方法。
還好,佛學畢竟是拿來修持的,它不是一般學問。佛學走到底就會形成一股支撐自己的力量,那些力量不須要像其他人感嘆沒有知音。
就像從前自己走過的路,佛法「專有名詞」的解釋,也不曾滿足過自己。佛法「專有名詞」是重要的「傳遞作用」,但進入『專有名詞的世界』,才是走入迷宮的開始。
佛法「專有名詞」如同繩子,不先抛開繩子,一定會在迷宮裡面纏得團團轉。但如果個人沒有繩子無法走路,也請緊握繩索。
半寄
A longtime
practitioner who has followed me for years once reminded me:
“The biggest reason people struggle to
understand your books is that they are used to having a rope to hold onto. Now
that the rope is gone,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Losing
the rope—it sounds terrifying!
However,
my entire life has been a battle against these ropes. People are either bound
by them or endlessly entangled in them. I have spent all my energy wrestling
with these ropes, and naturally, my teachings focus on how to break free from
them.
Fortunately,
Buddhism is meant for practice—it is not just an academic subject. When
practiced to its fullest, Buddhism becomes an inner strength, one that does not
rely on external validation or the search for like-minded companions.
Looking
back on my own path, I was never satisfied with simply understanding Buddhist
terminology. While these terms serve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mission,
entering the “world of terminology” is often just the beginning of getting lost
in a maze.
Buddhist
terminology is like a rope. If you don’t first let go of it, you will find
yourself trapped in the maze, endlessly tangled. But if you truly cannot walk
without a rope, then hold onto it tightly.
Master Ban Ji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被制約的佛法1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1
被制約的佛法1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1
讀書會上,有讀者拿出我寫的《修行的探討》,質疑我所寫的內容,都沒有佛法裡面有關戒、定、慧的說明。 自從,面對問我佛法的修學者以來,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質疑我為什麼沒有說佛法?
剛聽到這樣的質疑時,我自己也一頭霧水!「我一直都是在說佛法啊!」 後來,弄清楚要說佛法的意思,是指把特定的佛學名詞掛在嘴邊。也就是我要常說:「佛說,戒、定、慧.......。 又或者說這件事是業障、這件事是功德無量無邊!」
我始終不能明白!佛教徒在害怕什麼?為什 麼一定要聽到佛的專有名詞才能心安? 本書的名稱,明明白白寫著,《修行的探討》,名叫探討就是分析佛學的思想,思想對了!路才走得下去。但我不懂為什麼探討佛法一定不能脫離「專有名詞」的運用?如果,「專有名詞」得背著,應該是佛教徒只拿經典到處背誦就好,何必要別人說所謂的佛法,而且還要是有智慧的? 我常被佛教徒弄糊塗!一方面要求我,來問我佛法,希望能得到智慧。但是,又要求我,妳得照本宣科,不能說沒有專有名詞的內容。 例如:「解釋佛法的戒律一詞,不能用「自我管理」的說法,「自我管理」無法聽懂。一定得說戒律是五戒,問佛法的人才會聽得懂,也才會認為我有說佛法。」
半寄
At a study club meeting, a reader brought up my book, Exploring Buddhist Practice, questioning why it did not specifically discuss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Ever since I started engaging with Buddhist practitioner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ve faced is the question: “Why don’t you talk about Buddhism?” When I first heard this, I was confused—I have always been talking about Buddhism! Later, I realized that “talking about Buddhism” to some people means constantly using specific Buddhist terminology. In other words, I am expected to repeatedly say things like, “The Buddha said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or declare that something is the result of karma, while something else brings boundless merit.I still don’t understand—why are Buddhists so afraid? Why do they only feel reassured when they hear Buddhist jargon?
The title of my book clearly states Exploring Buddhist Practice. To explore means to analyze Buddhist thought—because only with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can one move forward on the path. But why must discussing Buddhism be confined to the use of specific terminology? If carrying these terms is a requirement, then perhaps Buddhists should simply recite scriptures instead of seeking wisdom from others.
I am often puzzled by Buddhists. On one hand, they ask me about Buddhism, hoping to gain wisdom.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insist that I follow traditional phrasing, refusing to accept explanations that do not include specific terminology.
For example, if I explain Buddhist precepts as “self-discipline,” they say they don’t understand—because “self-discipline” is not the correct term. They insist that I must say “the Five Precepts” for it to be considered a proper Buddhist teaching.
So, who is truly afraid here? Afraid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Buddhism? Afraid of not hearing the familiar sound of scripture being recited?
I have clearly stated: Exploring Buddhist Practice. I never claimed I was here to explain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慶幸的,得佛學助力, 至少對自己還有跟我一起研究的支持者,有了交代。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重新讓慈悲喜捨注入佛學生命,開展出屬於佛學的昇華,如同醍醐灌頂般清新有力。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一、 活動目的:
鼓勵、引導對自我生命價值及意義之思考能力,增進挫折容忍力,訓練解決問題與面對困境的勇氣,學習更清晰寬廣的人生觀,進而提升生命的質與量。
二、 參加對象:
本活動參賽不分對象,歡迎大家共同參與。
三、 申論題目及期程:
(一) 題目: 「如何跨越我的人生困境」。
(二) 投稿期間: 自即日起至104年6月30日止。
四、 論述條件與內容要點:
(一) 論述以1000字以上為最低標準,手寫打字格式字體不拘。
(二) 申論內容為:分析敘述自己如何跨越自己的人生困境,有何理論想法信念及實際執行方法。不限定從佛學角度來申論,歡迎各種論述觀點。
(三) 參加者的論述模式與論辯邏輯可參考南禪精舍修行的探討網站或上facebook 動力南禪社團。引用與否與評審標準無關。
網址: http://nanzenjingshe.blogspot.tw/
五、 投稿方式 :
(1) 請上傳南禪精舍投稿電子信箱: nanzenvihare1@gmail.com
(2) 請留下您的姓名與連絡電話.
六、 評審標準:
(一)邏輯論述清晰50%
(二)觀點具創意性25%
(三)執行方法明確可行25%
七、 獎勵類別:
南禪獎1名,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0,000元
特優3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5,000元
優等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3,000元
甲等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500元
佳作5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1000元。
入選10名,每位各頒發獎助學金新臺幣500元。
作品如均未達水準,得由決選評審委員決定從缺,或不足額入選。
得獎名單於104年7月31日前公布於facebook動力南禪社團。南禪獎,特優與優等得獎者將受邀至南禪精舍領獎,精舍將補助自強號火車來回票費用,獎金當面頒發(如有不克前來者,請以電話告知)。不克前來者與甲等、佳作、入選得獎者獎金將於104年8月31日前統一由佛教南禪精舍匯款至得獎者指定帳號。
八、推廣運用與評審:
(一) 得獎作品之作者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並授權佛教南禪精舍
於該著作之著作存續期間,有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利用、轉
授權他人利用該著作之權利。著作人不得撤銷此項授權,且佛教南禪精舍
不需因此支付任何費用。
(二) 未獲獎者, 來稿電子檔由佛教南禪精舍逕行刪除, 不另外通知。
(三) 所有審核標準由佛教南禪精舍成立評審委員會評審之。得獎結果由佛
教南禪精舍統一公佈, 參賽者不得異議。
九、聯絡方式:
佛教南禪精舍104年度春季徵文活動承辦人郭芳純。
聯絡電話:08-786-1856, 0975-666-538
每日上午08:00 至 12:00 下午 02:00 至 05:00
電子信箱: nanzenvihare1@gmail.com
注意事項:
1. facebook動力南禪社團將公佈得獎者名單, 請您註明您願意公佈姓名的
方式. 全名(例:王大明),或非全名(例:王o明) 。
2. 若您已詳讀本徵文活動辦法, 並願意遵守以上本文內所有的規則,在您以
電子檔傳送參賽文章後, 視同完全同意。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主辦
單位得隨時修訂公布。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賀新年
Master Ban Ji
Translated by Grace Tsai
Proofread by Sophiea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