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資料提供:
「虛幻」和「夢幻」的概念,毫無疑問是印度哲學中非常古老且核心的思想。
這個概念主要體現在印度兩大哲學體系中:
1. 印度教(吠檀多派)的核心概念:摩耶 (Māyā)
• 梵文: Māyā(摩耶)
• 最早出處: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
• 主要含義:
• 幻象/幻力: 摩耶意為「幻像」,它是一種神聖的力量或神通,是至高實體——梵 (Brahman) 顯現出多樣化、有限的世間萬物的能力。
• 世界的本質: 根據印度教的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只有梵是真實的(真諦),而我們所感知到的這個有生有滅、充滿二元對立的現象世界,就是由摩耶所創造的幻象。
• 目的: 人們因為無明(無知)而被摩耶所覆蓋,將這個虛幻的世界視為真實,從而導致輪迴之苦。必須破除摩耶的幻像,才能證悟到自己與梵(終極真理)合一。
2. 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概念:空性 (Śūnyatā)
• 梵文: Śūnyatā(空性)
• 主要含義:
• 無自性: 佛教並不主張有一個像「梵」那樣的終極實體,而是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永恆不變的實體或自性。
• 如夢如幻: 由於一切法都是因緣暫時組合的,不具實體,因此它們的狀態被比喻為「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出自《金剛經》)。
• 這與摩耶所指的「虛幻」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現象界是不實、不穩固、不值得執著的。佛教哲學家們也繼承並發展了奧義書中「世界如幻」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