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自序:流浪者之歌 Preface : Siddhartha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自序:流浪者之歌 Preface : Siddhartha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Preface : Siddhartha
Buddhist
Practice has appeared to be a mysterious veil all the time. Reading Siddhartha (by Hermann Hesse) again
thirty years later, I find it amazing that I still persist in Buddhist Practice
as before. Moreover, the lingering touching of practicing Buddhism urges me to
write down my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of renunciation as a nun. I hope my
experience might provide a different viewpoint of Practice metaphysics and help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mental wanderers to have a clearer idea of Buddhist
Practice as well.
My reading lists
covered from German philosophers, like Nietzsche, Siddhartha to Descartes’
‘I think, therefore I am’. I believe people of my times have read them all,
too. If not, at least they have known of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olution to
life’, as mentioned in Siddhartha, is
what most mental wanderers search for in all their lives. I started my days of
solitude after Buddhist visiting period. People would naturally advocate that monks
and nuns should be compassionate for all the humans. However, it was hard for
me to carry it out at that time. I was still too weak to initiate my
own Practice or furthermore, to face the crowds. Therefore, solitude became my
best companion.
As times
progress, Buddhism is well-propagated. As a result,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reinforced and consolidated. ‘Kindness, compassion, joy, and unselfish giving’
evolves to become the only criterion. Whether individuals are relieved or not
is ignored and no one cares about it anymore.
I have entered my
50s. When looking back and noticing so many excellent German philosophers
failing to find their solutions out, how sorrowful I feel for them! In contrast
to them, how gratified I am!
It occurs to me that I might be able to
provide some clues for those who are still struggling to find their solutions.
It has always
been my belief that no one can give others a hand until he himself has been
relieved. And I still believe in it by
now.
Follow
Siddhartha to explore the journey of developing wisdom. May you develop your
own as well on the journey of pursuing mental wisdom.
Master Ban Ji
Translated by Grace Tsai
Proofread by Sophiea Kuo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半寄分享了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的相片。
【唐山新書書訊】
書名:《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作者:半寄Ban Ji
出版社:睿歐廣告社⋯⋯
ISBN:978-986-91152-1-6
出版日期:2015.03.31
書名:《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作者:半寄Ban Ji
出版社:睿歐廣告社⋯⋯
ISBN:978-986-91152-1-6
出版日期:2015.03.31
◎ 作者簡介
半寄 Ban Ji
1983年走上流浪之路,時年十九歲,入佛門後除短暫在寺廟參與佛教活動外,其餘時間皆用於佛學研究與修持探討。主要著作有:《修行的探討》、《悉達多的流浪故事》等。
◎ 內容簡介
「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
時代在進步,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然而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 內文試閱
〈自序:流浪者之歌〉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 目次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自序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二
流浪者的迴旋舞
孑然一身的流浪者
修道的矛盾
慈悲
不思善不思惡
教化
完美與證悟
一線之隔
一線之隔讀後感言
關於業障
關於聖旨
關於懺悔
問題回應﹝一﹞
問題回應﹝二﹞
修學回應
更多半寄 Ban Ji
1983年走上流浪之路,時年十九歲,入佛門後除短暫在寺廟參與佛教活動外,其餘時間皆用於佛學研究與修持探討。主要著作有:《修行的探討》、《悉達多的流浪故事》等。
◎ 內容簡介
「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
時代在進步,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然而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 內文試閱
〈自序:流浪者之歌〉
修行總是給人一種戴著神秘面紗的感覺,當自己隔三十年後再度重新翻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時,除了驚訝於自己對佛學之路,依然堅持如初外,還有一份悸動情感一直蕩漾心懷,那份心動,讓自己也想寫出出家的心路歷程,除了想讓世人更清楚修行生涯,也讓萬千的心靈流浪者,多一種觀點,去觸摸像「形而上學」的修行路。
從看德國哲學家尼采到《流浪者之歌》,《我思故我在》,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沒看過那些書,也會知道《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同《流浪者之歌》說的,「生命的出路」,沒錯!「生命的出路是心靈流浪者一生所追求的」,我在佛門過了參訪時期,便展開孤獨的歲月,人們都說出家之人理當慈悲眾生,我卻說不出口,我還很薄弱,想探索的修行還渺無蹤跡,因而我無法面對群眾,於是孤獨便成為最好的夥伴。
時代在進步,佛教被弘揚的很好,讓群體意識更加堅強,慈悲喜捨成為唯一圭臬,個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救贖、解脫?已無人關懷。
我年已半百,回首舊日,想起那麼多優秀的德國人,都無法走出的生命之路,再看看自己,悲哉!喜哉!
想或許自己能提供一些線索,給走不出生命之路的人們參考。
個人生命得到解脫,才能給予人們另外一隻手,我至今依然如是堅持。
跟隨著悉達多的旅程,去看看智慧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祈願自己在心靈旅途中,也能錘鍊出一份屬於自己的智慧來。
◎ 目次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人性與狼的奇遇記》
自序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二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三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四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五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六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七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八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二十九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一
悉達多的流浪故事三十二
流浪者的迴旋舞
孑然一身的流浪者
修道的矛盾
慈悲
不思善不思惡
教化
完美與證悟
一線之隔
一線之隔讀後感言
關於業障
關於聖旨
關於懺悔
問題回應﹝一﹞
問題回應﹝二﹞
修學回應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被制約的佛法2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 II
被制約的佛法2
一位跟隨我很久的修學者,提醒我。看不懂我寫的書,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人一直習慣有繩子拉著,現在繩子不見了,不曉得該怎麼辦?
繩子不見了,好像很驚悚!
然而,我終其一生,都在跟繩子挑戰,人不是被繩子綁著走,就是被繩子耍得團團轉。我費盡力氣跟繩子周旋到底! 當然,講的內容都是如何擺脫繩子的方法。
還好,佛學畢竟是拿來修持的,它不是一般學問。佛學走到底就會形成一股支撐自己的力量,那些力量不須要像其他人感嘆沒有知音。
就像從前自己走過的路,佛法「專有名詞」的解釋,也不曾滿足過自己。佛法「專有名詞」是重要的「傳遞作用」,但進入『專有名詞的世界』,才是走入迷宮的開始。
佛法「專有名詞」如同繩子,不先抛開繩子,一定會在迷宮裡面纏得團團轉。但如果個人沒有繩子無法走路,也請緊握繩索。 半寄
Buddhism being conditioned II
One
practitioner that has followed me for long reminds me of a possible reason why
some people can’t follow me in my book.
Humans are used to being pulled by ropes, and once the rope is gone,
they are lost and don’t know what to do.
A lost rope, sounds to be so horrible!
However, I have been challenging ropes all
my life. Humans are either bound or duped by ropes. I have been striving to
fight against ropes to the end. Therefore, I explain methods of shaking off
ropes in my books.
Luckily,
Buddhism is more than knowledge. It provides me guides and power of support as I
follow on. With its supporting power, I
don’t complain about lacking bosom friends like others.
Same as the path
I have walked, I don’t feel content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Buddhist terms,
either. Though Buddhist terms are important in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t's also
the start of stepping into mazes when digging into the world of Buddhist
terms.
Buddhist terms
are like ropes. Unless you let go of the rope first, you are sure to be duped round
and round in the maze. But if you are a person who can’t proceed on without ropes,
please hold firmly to the ropes, then.
Master Ban Ji
Translated by Grace Tsai
Proofread by Sophiea Kuo
訂閱:
文章 (Atom)